我坐过无数次高铁,对比之下,广州南站的软硬件设计规划非常拉垮。
广州南站作为一个国家级高铁交通枢纽,不是一句选址好坏就能一笔带过的。不管你再高级别的规划,毕竟还是要围绕普通人的交通出行吃喝拉撒,为大家的出行生活服务。
而一个高铁站的配套建设和站内服务设施这种「小尺度规划」,不仅能充分显示规划者的眼界思维水平,同时也极大影响着普通人的出行生活。
广州南站启动得早不是借口。平心而论,原始的规划设计问题并不大,但是这些年的管理和爆改却留下诸多让你恨得牙痒痒的细节问题,使整个设施的使用体验如鲠在喉。
我把广州南站的体验感受等级:分为【尚可忍受】,【满满吐槽】和【反人类】三个等级。
地面交通【满满吐槽】
出发区落客区设计败笔
像广州南站这种大体量的交通枢纽,进站口两侧的机动车即停即走区域,是非常影响车站周边交通运转,以及旅客舒适度的。因为人流量大的高铁站,大家一般都会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和共享出行。
但广州南站一上来就留了个败笔:东西出发平台引桥的机动车道,只有两条车道且没有应急车道。另外在即走即停的下客区,也不够宽敞。导致这么大个华南高铁交通枢纽的地面,遇到车多就堵的一塌糊涂。
另外落客区交通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很多没素质的车主和网约司机,直接在落客平台狭窄的行车道停车落客,就是不肯往前走一二十米,停在落客区为后面的车让出通道,车辆多的时候马上将进站通道堵死。感觉南站的地面交通,很符合广州城市管理的村镇风格水平。
地铁接驳【反人类】
虽然22号线的开通,让广州南站的交通线路接驳数没那么窘迫了,但依然凸显在基建层面让人无法理解的抠搜和小气。作为三条地铁与高铁接驳的复杂交通枢纽,设计和体验上还不如深圳岗厦北或者番禺广场这种地铁换乘站。
一、到达区与地铁不联通不共享空间
南站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根本没有把轨道交通的配套,放在与高铁站同等重要的地位,仿佛默认大家都是开车打车坐公交来一样。
这种思路使得轨道交通与站点的接驳极其不合理,空间局促效率低下,不能发挥有效作用。最典型的就是到达区与地铁不联通不共享空间。
现在主流的交通枢纽,都是高铁出站区或机场到达区与地铁站厅共用,直接在出站区就可以下扶梯坐地铁。既节省空间又高效,譬如成都东站,上海虹桥等规划。而广州南站的思路是放着空落落的高铁到达区不利用,在地下再单独挖一层地铁站厅,而且到达区的客流不是只出不进,这样不但使得站厅层要进行重复安检导致乘车离开南站的效率低下。
二、地铁便捷换乘出口提示(反人类)
高铁乘客快速换乘地铁免安检,这思路和意识是非常值得借鉴学习的。但是,相关标识和指引做的还是不到位,有些不了解不熟悉的乘客还是会在较多的标识中错过,从非免检通道跑出去,再次安检进地铁。
最大的问题就是:高铁换乘和地铁换乘字样的标识会极其相似,稍不留意就容易搞错,但南站的操作让这件事难上加难,让人哭笑不得。
南北出站口只有一个能便捷换乘,忽南忽北,南北出站口便捷换乘还对调过。很多人都栽在了这个便捷换乘地铁上了,经常走错。
作为客流如此巨大的广州南站,在地铁这种最为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标识上,做成这样确实不应该。
三、广州南站地铁接驳基础建设(反人类)
客观的说,新建的22号线的基础建设非常优秀。我这里要批评的是2号线与7号线。这两条线的主要问题是基建,而不是地铁接驳的编排。目前广州南站接驳三条地铁线算合格了,但是基建的拉垮,使地铁的运输体验和效率大打折扣。
国家级高铁枢纽早期没通地铁,长期只有一条二号线,好不容易增加到两条线的广州地铁规划建设问题,就不必在这里说了,这里要说的是地铁进入高铁站的配套建设——站厅和站台。
广州地铁建设运营属于省钱节能狂魔,大家都懂,但让人不理解的是,地铁的交通枢纽终点站,不应该考虑始发和终点的超大客流,进行特殊建设么?到了这种关键区域,你基建省哪门子钱呢?这个咱也不知道是地铁早期没跟高铁沟通好,还是就这么设计的。南站的地铁接驳配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站台层的站台沿袭了广州地铁传统,极其狭窄局促,大客流上下车时,导致客流出入不畅,人都挤在站台上,堵着地铁车厢门,和扶梯上下口,极度影响客流通行效率。
这是7号线广州南站站台图,可以看到站台绝大部分都被电梯楼梯等设施占据,最窄的地方仅有三个人的空间,和后面一个人的通行过道。下扶梯的人没地方,就只好堵在扶梯口。2号线的站台情况基本跟7号线一样,你能想象这是接驳国家级高铁枢纽的地铁终点站?另外7号线是晚于2号线建成的,但站台的局促拥挤没有得到丝毫改善。极度的局促拥挤,加上7号线途经交通枢纽却拥有令人发指的8分钟发车间隔,足以使整个站台层拥挤至瘫痪。有了解7号线为何设定如此长的发车间隔的么?不知道设计规划部门是怎么考虑的。
2,站台层去站厅的扶梯,继续延续了广州传统,只有一部,等到逢年过节,你想从站台去站厅,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3,地铁站厅层,估计又是地铁建设没跟高铁同步,整个站厅的吊顶非常低,人多的时候面对黑压压的人群,让人感觉非常压抑和不舒服。
出租接驳【满满吐槽】
地铁关门后就基本别想通过出租车便捷地进入市区了,以至于你会怀疑南站到底有没有出租。
尤其还要吐槽一下出租车候车位的设置,位置一改再改,居然还是在室外,还是露天!顶着夏天40度高温在露天排队半小时打车。那个透明雨棚很窄一点也没有,下雨还要打伞。
候车厅配套服务规划【满满吐槽】
候车厅的配套服务设施不足和局促,最直接的原因是这些区域,都集中在候车厅高铁站台入口两边和上方平台,这个服务区建筑的体量和尺寸感觉是完全缺乏对客流的预测的。因此导致在这些建筑里的卫生间餐饮店面积都十分有限,面对庞大客流时狼狈不堪。
可以看到对比宽阔的候车厅,站内服务区的占地面实在过小,上部餐饮二层平台也未延伸出来,仅仅与站台上车通道平齐。
餐饮服务二层平台【反人类】
由于上层平台面积小,餐饮的堂食区面积有限,店面点餐台距离平台栏杆也就只有不到五米的距离,遇到客流量大的时候,分分钟把平台通道塞满,阻断客流。
最让人感到诧异的,是设计方不知怎么想的,没有给客流极大的二层餐饮平台配置扶梯。导致很多携带随身行李箱包的乘客,也只能去乘坐狭小的垂直电梯。如果遇到客流高峰,就只能扛着行李爬楼梯,而楼梯也不宽敞,经常出现二层平台人已满,楼梯上下客流交错堵塞,楼梯电梯等着一堆人上楼的情形。
空调通风【反人类】
不知站点建设时是如何考虑如此大体量、地处亚热带、常年气候闷热的公共建筑,如何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基础上,保证乘客感觉凉爽舒适的。估计是没有考虑。
所以一年中除了冬季大部分进门就一头汗的广州南站,基本只有候车大厅靠近空调口的部分有冷气,但仍敌不过通过大玻璃天窗射进来的阳光造成的温室效应。至于进站区安检区,不好意思还不配拥有空调,看看夏天那些安检员热成什么样就知道了。
另外对比北方,广州南站还有个难熬的季节:冬季。毕竟这里是每年春节期间可能会发高温预警的地区。广州南站到了冬季也会自定根据季节而不是实际气温,来调整空调供应。这就导致当你冬天到达广州南站时,也会感觉到异常闷热。
偌大的站厅和弱小无助的空调口,基本上空调口五米范围内是能感觉到降温的,想象一下夏天的广州气温下的站内体验。
厕所配置【反人类】
按照南站的客流体量,厕所的面积厕位都不够,人多起来男厕都要排队。为什么呢?因为原本的规划是男厕女厕一比一,后来运营了发现女厕完全不够用,干脆把几个男厕改造了变成女厕,导致有的男厕之间间隔超过五十米。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规划,让人也难以想象这是国家级高铁枢纽。
另外由于卫生间建在站厅服务区平台下面,服务平台的面积决定了厕所的容量。女厕咱就不清楚了,男厕7个小便池,5个厕位,里面窄到拿个大件行李背个包转身都能碰到人,然后6个感应水龙头,两个不出水,都这个年代了洗手液居然还是瓶装临时摆在那的。真的是很多四线城市高铁站的洗手间,都比这舒适宽敞。
厕所里面常年聚集一堆烟民,也不肯上楼到吸烟区,就在厕所里大抽特抽,完全无视全站禁烟的告示,也没有人监管,也没有仪器监测,上个厕所出来身上跟刚吃完烧烤摊似的。再次在城市门面和交通门户,显示广州的村镇级城市管理水平。
站内客流指示标识【满满吐槽】
那些总是盛赞南站客流指示标识到位的同学,感觉应该是经常搭乘高铁才能如此熟悉吧。但我感觉一个交通设施内的导流标识,主要还得看是否能第一时间帮助到那些不熟路对设施陌生的乘客。
针对这点,第一,在从地铁到达1层底部大厅的时候,硕大的底部大厅是没有【悬挂且明显】的内部交通标识的,在客流极大的时候,熙熙攘攘的人群很容易将远处的交通标识挡住。即便知道要寻找交通标识的人,也要经过一段举目四望目标在哪的适应期。
广州很多公共交通场所的指示牌,最恨人的就是这些细节,明明多做一步就可以很方便乘客,然而就是不到位。所以我真心不明白那些总是赞广州公共交通服务好设施好指引好的同学,是戴了多厚的滤镜,连这些明显的规划设计失误都注意不到。
站内卫生【满满吐槽】
基本上需要注意和保持的细节都挺拉胯的,地上常年蒙着一些乌突突的黑点,厕所常年弥漫着尿骚味,在门口就能闻到,候车厅楼梯角落各种公开吸烟角也没人管。
这可是站内啊!禁烟标识下一地烟头烟盒,所以这站内还有点秩序和管理么?你要是嫌上二楼的垂直电梯太小太挤,经过这些楼梯上楼的时候,也可以被熏成一身烧烤味。
最后的总结
大而不强,松松散散,刚好够用,勉勉强强、凑凑合合,这些就是广州特色。无论公共交通,城市规划,市政工程无不体现着这种特色。